民风民俗
时间:2018-05-14 15:37 作者:游牧
石渠县存在不少的游牧部落,他们逐草而居,在25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自由迁徙,过着自给 自足的生活。虽然政府给他们划出定居点,但游牧民族自由的天性让他们难以定居下来。
迁徙过程中也不能忘却与神的对话和交流,于是,在转场的浩荡大军之中,多了一群僧人,他们平日里劳作,做法事时便住进移动的帐篷寺庙,100多平方米的帐篷寺庙中放有佛像、法器和五颜六色的经幢,那氛围与固定的寺庙并无两样,对信徒的佑护当也一样。这个移动的寺庙始建于1791年,由却支·仁切布创建,名叫查加寺,属宁玛派(红教)。
民间故事
农村牧区广为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有神话传说、爱情故事、人物故事等。故事大多取材于农牧区生活,有赞美坚贞爱情的,有崇尚英雄人物的,有鞭笞丑恶的,有讽刺贪婪的……境内一山一草、一石一树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都有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数量多,题材广泛。如:广为流传的《格萨尔王传》;爱情故事:《茶和盐的故事》;机智人物故事:《阿克登巴的故事》、《聪明人的故事》、《两个喇嘛》等;寓言和童话:类有《愚笨的青蛙》、《去拉萨的路上》、《机智的麻雀》等。这类故事一般一个接着一个,既独立,又关联,成为系列故事,格调滑稽,风趣,辛辣,把剥削者贪婪又愚笨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民间歌舞
石渠境内民间流行众多的山歌、劳动号子、弦子、锅庄、民间弹唱等,其内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情感等方面,曲调多样,有的如涓涓细流,微风拂面,有的似高山大川,气势恢宏,有的悠然风趣,有的情真意切,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成为群众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民间艺术形式,充满着浓郁的草原气息。这里的人“会说话就会唱歌,能走路就会跳舞”,民间歌舞已深深植根于这片广袤草原。
藏戏
藏戏传入石渠境内大约在16世纪中叶,当时境内以色须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庙相继建立,作为寺庙乐舞的藏戏即随之传入,历经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集传统精粹和地方特色为一体的藏戏剧种。
石渠藏戏是一种源于寺庙祈神活动和民间生活的戏剧.其取材分为两大类,即历史题材和神话题材,如《文成公主》、《松赞干布》、《米拉日巴》、《志美更登》等。
服饰
藏袍是藏民族从远古流传至今的主要服饰。其特点为古朴曲雅、美观大方。其结构为大圆领,开右襟,左襟大、右襟小。其工艺精湛,选料讲究,融合了传统服饰与现代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民族服饰。
帐篷
有人说不到石渠,不知草原之大。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石渠的居住所均以帐篷为主。帐篷样式多样,特色各异,但以牛毛帐篷为主。石渠帐篷在藏区都享有较高的美誉。
COPYRIGHT © 石渠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SUNLUE.COM
电话 : 400—030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