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时间:2018-05-04 14:30 作者: admin跟大部分的藏区一样,石渠也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地方,全县有黄教、白教、红教、花教四大教派的寺庙共46座,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志玛拉空(度母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虽屡遭损毁,然人气不衰。而目前规模最大最为知名的则是色须寺,该寺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仅次于扎什伦布寺所供)。并且是省惟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的格鲁派寺庙。”色须”意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据说””这个名称就是由此读音演变而来。
1、色须寺
石渠县色须寺位于四川省石渠县扎多区俄多玛乡,距县城36公里。石渠县色须寺是境内最大的格鲁派寺庙,根据色须寺藏文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噶举•洛绒曲登和随从一起到色须草原选址建寺,同时蒙古高僧格勒亚批也来到此地,吹响弥勒佛赐给他的法螺,声音传遍色须草原,高僧蜀绒郎加闻声而至,三高僧不谋而聚,选定寺址于色须部落所巴下色登。在德格第六代法王曲吉•登巴泽仁准许和扶持下,由噶举•洛绒曲登主持建寺,为纪念所巴下登建寺功绩,取名为色须寺。
色须寺是石渠县最大的黄教寺院,占地总面积约10000m2,座北朝南,中间为占地约1000m2的大经堂,四周是其他大小经堂和僧侣用房。
在大经堂的墙面上刻绘许多佛像和图文,经堂高约20米,在经堂内有宽约1.5米的墙体修筑的内堂,里面供有7尊高2米宽1.5米的佛像。
在色须寺供有藏区仅次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第二大铜塑镀金佛—强巴佛。寺内还珍藏有各种镀金佛像数千件,各类经文经书不计其数,仅《甘珠尔》就有50余套。
2 、志玛拉宫
隆塘志玛拉宫位于四川省石渠县洛须镇,离石渠县城有72公里,平均海拔3600米。这里气候宜人,空气清净,四群周山环抱,树木成林,自古以来有“青稞之乡”的美称。
志玛拉宫又名隆塘志玛拉宫,隆意为黄牛,塘是指坝子的意思,志玛拉宫意为度母庙。隆塘意为文成公主一行在白玛坝(洛须镇)用带来的黄牛进行耕种农田故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隆塘志玛拉宫建于公元640年。吐蕃国王松赞干布遗言《柱间史》及《西藏王臣记》和其他史书记载:文成公主一行将抵拉萨后,松赞干布又尼泊尔赤尊公主取为王妃。赤尊公主曾拉萨修建寺庙之事商于赞普,赞普曰:“何处为善,汝自择而建之可也”。赤尊公主已知文成公主天文地理挂算技能极高,始谴侍婢,持金沙一什,往求公主推算。文成公主帖卜、八十博唐数理图,详为挂算,其后语曰:“此雪域地形如罗刹女仰卧之伏,其镇压风脉之术,先由王及主后三人前往机雪镇颇邦喀静坐做法。迨修致出现验相之时,才可修建庙宇。其次为镇压女妖肢体和肢节,所处之地,必建庙宇,方后可此拉萨修建寺庙为妙”。法王命赤尊按文成公主帖卜、卦算,镇压“女妖”肢体和肢节,各建一座庙宇——康建隆塘志玛拉宫,以镇压罗刹女之右手心;建结楚寺于苯塘(今在不丹境内之苯塘地方,亦有称在巴卓者),以镇压罗刹女之左手心;建采日协绕卓玛寺,以镇压罗刹女之右脚心;建仓巴隆重嫩寺,以镇压罗刹女之左脚心。
当时在吐蕃中部建立的四座大寺称四如寺,四如寺之外建立了四伏胜寺,四厌胜寺之外又建立了四再厌胜寺,佛教以印度和汉地传入吐蕃时,初次修建庙宇有十二座,隆塘志玛拉宫是其中之一。佛教史籍记载,它们是为了“制服藏地鬼怪,镇伏四方”而倡建的,其中并无僧人,只是一座庙中供一僔佛,与以后建立起来的寺院有出嫁僧人、有学经组织的寺院不同,人们称之为拉宫。
隆重塘志玛拉宫的创建历史悠久,这里所收藏的文物也同样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该寺收藏的文物,驰名中外,价值连成的有三尊度母:①公主度母:是释迦牟尼在世时,亲自灌顶化缘加持按神所造,先是印度送礼与唐朝,随后由文成公主带往吐蕃时,公主贡献于国王松赞干布。相传此度母的铸造时间和材料与大昭寺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等身像的铸造时间相同,据史籍记载,到2004年为至此母度母已有2930年的历史。(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等身像和此度母一起文成公主从长安带至拉萨的)。康隆塘志玛拉宫修建时,松赞干布赐于隆塘志玛拉宫作镇压宝。②我行度母:是第五世达赖罗松嘉措公元1652年左右赐于隆墉志玛拉宫,此度母用青铜铸造而成,有八寸之高,在隆塘志玛拉宫已有352年的时间。③佳加玛:意即以前用一百箱茶叶购买的:此度母像是原收藏在郡王颇罗鼎•四郎多吉,后四郎多吉赐于康隆塘志玛拉宫,用青铜所铸造,有五寸之高,在隆塘志玛拉宫已有270年的时间。1992年被列为州级文物重点单位,现已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以上三尊度母都能语,若来人祈祷能解除八惧,送子财、圆心愿。隆塘志玛拉宫还有不尽其数的伏藏佛像及青铜佛像,镀金唐卡以及宗教活动所用的各种法器,均属无价之宝。隆塘志玛拉宫的各种佛像的壁画,生动亲近,栩栩如生,色彩鲜艳,配色独具风格,给人一种超脱红尘、宁静如空和永不褪色的感觉。
隆塘志玛拉宫历史悠久,真经佛像价值连成,驰名中外,具有一定的考古研究价值。对了解吐蕃时期的藏区文化和藏汉民族文化相融之源具有深远意义。
3、流动寺庙
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是游牧民族的自由天性,也使得他们不可能真正的定居下来,在潜意识里他们随时都准备着再一次的迁徙,就连在他们心目中视为神圣的寺庙,都可以驮上马背任意搬迁,这便是查加部落的一绝──帐蓬寺庙。寺庙是建在帐篷里的,冬天它是一顶黑色的牛毛帐篷,夏天是一顶白布帐篷,由于帐篷较大(约100平方米),平时就把它拆成6块,分别由6家人保管,所有的法器摆设等都分散在牧民家里,需要的时候再把帐篷拼起来,把东西凑在一起。帐蓬寺庙里的活佛和30几个扎巴都是本部落的人,虽然穿着袈纱,但平时都各回各家,只有做法事的时候才住在“寺庙”里。帐篷寺庙就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存在,它一直是支撑查加人的精神天空,无论他们漂泊到那里,它都是他们心灵的避难所。
4、馆藏文物宫殿----俄热寺
石渠县俄热寺系黄教格鲁派寺庙,俄热(般若)佛教讲修弘扬院的前身属于后藏扎什仑布寺佛学绕降巴学位获得者向巴.登巴达吉在蒙古亲自创立的一个分寺。其寺院学经制、戒规均与扎什仑布寺相同,寺庙主持同属扎什仑布勒生大觉卧大师。第四世班禅.洛桑曲吉坚赞曾经赐予该寺寺院封印、公文并恩赐主持贡智活佛为“如意宝大师”以及“法王”称号同时赐予册封文书及印章。藏历水马年(公元1693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执掌西藏政教之时俄热寺是蒙古“俄热”四大部落的寺院之一,五世达赖曾经恩赐本寺主持贡智.伦珠嘉措仁波切封文、印章、金制五佛冠等圣物,并发文整个藏区俄热寺僧、俗弟子有自由往来各地的权利,任何地区任何人不得阻挡。寺庙所藏文物数量较多,约有千余件之多,特别是铜造佛像具有较高的铸造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
COPYRIGHT © 石渠旅游网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SUNLUE.COM
电话 : 400—0304—517